[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5:27:24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我的家风故事 > 正文

我的家风故事(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9-02-26 14:30:14 来源:河北区纪委监委

编者按:近期,河北区纪委监委在全区开展“我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截至目前,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精心组织下,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报送,共征集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弘扬美德的家规家训、谆谆告诫的廉政家书作品200余篇。即日起,本网站与“河北清风”微信公众号一同开设“我的家风故事”专栏,陆续选登优秀作品,通过讲述家风故事,弘扬传统美德,展现家国情怀,敬请关注。

(一)

一袋巧克力里的家风故事

天津外国语学校南普小学 郑金冬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姥姥带我去她的朋友家串门。姥姥和她的朋友在外屋说话,我则在她家到处玩耍。走到里屋时,发现桌子上有一袋巧克力,年幼的我被那一袋巧克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没有告诉姥姥,偷偷地把那袋巧克力塞到了姥姥的手提袋里。

回家的路上,姥姥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手提袋,越走越觉得不对劲,来时明明没有什么东西的手提袋此时怎么变重了?姥姥疑惑地打开手提袋,一时间吓了一跳,怎么里面多了一袋巧克力?

我得意洋洋地向姥姥汇报自己的“功绩”,说回到家咱们就有巧克力吃了。姥姥一听,瞬间脸沉了下来,可是她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拉起我的手,迈着坚定的步伐往回走。我问:“姥姥,咱们去哪?”姥姥说:“把巧克力还回去。”一听巧克力要没了,我大哭起来,拽着姥姥的手往地上蹲,不让她去还。可姥姥丝毫不理会我的哭闹,继续拉着我往回走,最终把那袋巧克力归还给了人家。在模糊的泪眼中,我看着年迈的姥姥向人家连连道歉的背影,内心很不是滋味。渐渐地,为巧克力而哭泣的任性渐渐褪去,做错事的羞愧爬上了心头。

回到家,姥姥给我认真地上了一课,姥姥问我:“知道为什么我要把巧克力还回去吗?”我摇了摇头。姥姥语重心长地说:“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是偷,是最不道德、也是最受谴责的行为,严重的偷窃是要坐牢的。”那时的我还在上幼儿园,一听到姥姥这么说吓得差点又哭了,但是姥姥并没有因为这样就不再教育我了,而是继续对我说:“假如这袋巧克力是你的,你的东西被别人偷走了,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生气?”我点了点头。姥姥继续说:“同样的,别人的东西被拿走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损失,不要因为只是一袋巧克力就觉得没什么,再小的坏事也是坏事,那些长大后因为触犯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是不正确的才铸成大错,你一定要记住。”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把姥姥说的话刻在了心里。

长大后,我明白了,在这件事上姥姥对我的教育是多么的正确,姥姥没有因为我年幼无知就放纵我的错误,而是及时地纠正,以身作则教我明是非、守规矩。从那以后,我从心底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的道理,并在实际行动中坚守如一。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依旧将它作为心头的一条守则,廉洁从教,遵守师德,同时也教导我的学生什么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人正直、诚实、守规矩是我们家的家风。我要在良好家风的浸润下继续正确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更要把良好的家风继承发扬下去,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二)

家风传承四代为医

天津市第一医院 谭丽君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医学家庭,从外曾祖父开始,每一代都以行医为生。

外曾祖父是当时著名的中医,几个子女也分别行医。我的奶奶杨奇(又名杨梦竹)师承于芒针大师沈金山。姨奶奶杨梦兰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享受政府津贴,国家级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祖父谭慰祖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弟子,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授业于邢锡波、董晓初、薛润珊等人。我的父亲谭震自幼便聪颖好学,受家庭的熏陶与影响,自小熟练掌握《内经》《伤寒论》《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医药经典,虽受文革影响下放农村学习,但回城后,继续完成了大学学业。我的母亲也是人民医院的资深护士。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出门诊,看他们看病、开方、扎针、出诊,便是我生活的日常。父母因为工作很忙,医院里上班或是出诊的时候,也要经常带着我。深受家庭的影响,我也立志要向我的祖辈父辈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生长在一个这样的家庭中,当医生看病,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传承着一种精神,济世救人的精神。父亲常常跟我说,爷爷教导他们,当大夫要有“仁心,恒心,不忍人之心”。仁心是要把看病救人,当作一件崇高的事情,要心怀敬畏之心,每一个病人都要认真对待;恒心是说学医行医不是速成之事,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要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跟老师学习,跟书籍学习,甚至是跟患者学习;不忍人之心是要有恻隐之心,要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详细体察患者的痛苦,要救死扶伤,遇到穷人要帮助。我们把每天全家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当成“会诊时间”,大家会把医院里看到的特殊病例相互交流一下,遇到不懂不会的立即查阅资料。

家风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亲每日早起,六点不到就已经从家出门,患者早就已经到医院排队了,几十年风雨无阻,直到下午一两点钟才结束门诊。我经常劝他不要太累,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既然要干,就要坚持干好。

我也已经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式走上临床岗位,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习医十一载,从最开始的神圣与敬畏,到现在的创新与精进,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父辈的身体力行,祖辈的谆谆教诲,家族精神的百年传承,让我时刻把济世救人铭刻于心,精勤不倦落实于行。如今,我成为了一名母亲,更要把这样的家风传承下去,始终保持着“仁心,恒心,不忍人之心”,让孩子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